农业部日前宣布,启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等“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粮食连年丰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供给充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偏低,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伴随而来,成为当前农业生态资源环境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表示,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就是针对这些农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和短板开展,解决好这些问题,就牵住了农业绿色发展的“牛鼻子”,要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我国农业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对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农业部提出,要通过这一行动的实施,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基本解决大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说,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已经达到56%,畜禽粪污是规模养殖带来的副产物,这本是重要的资源,培肥地力,发展有机农业离不开有机肥,畜禽粪污也是清洁能源的重要原料,这完全契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专门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聚焦畜牧大县和规模养殖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现有各种项目,重点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建设;聚焦规模养殖场户,建设全国性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信息直联直报平台,实现精准支持、精准管理、精准服务;成立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总结提炼有效模式,指导地方和规模养殖场科学治理畜禽粪污。
“目前,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产品的化肥用量大体上占农用化肥用量的40%,这是推进化肥减量潜力最大的领域。”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认为,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有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和改善环境三重意义。“我国是水果、蔬菜、茶叶生产大国,但其综合效益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化肥用量过高。果树的亩均化肥用量37.4公斤,是日本的2倍多、美国的6倍、欧盟的7倍,现在只有把有机肥利用起来,才能把化肥用量降下来,生产成本也才能降下来。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使农牧结合更紧密,把畜禽粪污利用起来,也使农产品质量提升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通过政策扶持促动、农牧结合联动、技术创新驱动、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和品牌基地推动,将力争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
“东北是我国的大粮仓,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总量大,户均秸秆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2015年,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6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个百分点。可以说,东北地区秸秆问题解决了,全国的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也就迈上一个大台阶。”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今年拟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亿元,在东北地区60个玉米主产县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通过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的实施,力争到2020年,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新增秸秆利用能力2700多万吨。
“我国每年农膜使用总量高达260多万吨,但回收率不足2/3。农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除草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随着农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在局部地区也造成了白色污染,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廖西元说,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包括加强农膜回收加工能力建设,开展可降解农膜的试验和示范等,下一步,将围绕农膜回收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推进农膜标准修订,推进示范引领,在西北地区重点抓好100个治理示范县,集中力量,聚焦投入,集成技术,搞出示范样板,推进机制创新,调整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由补使用转为补回收,加快研究农膜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探索农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等,力争到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书民表示,这一行动主要是解决渔业资源环境持续衰退恶化问题,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实现海洋捕捞总产量与渔业资源总承载能力相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