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集团的前身——鞍山钢铁公司成立于194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曾经的“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在市场化进程中紧抓机遇、谋求转变,已发展成为主厂区约24平方公里,具有铁、钢、钢材各2500万吨年产能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企业在受益于市场化进程的同时,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这为“老牌”国企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导向等宏观因素复杂,钢价、矿价剧烈波动已成为业内常态。(鞍钢)作为大型钢铁企业,既承受来自上游供应和下游消费的双重夹击,又面对同行激烈竞争。在此背景下,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势在必行。”鞍钢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国企迎接新挑战
自去年以来,钢材市场进入“牛市”,开启了钢价上涨周期。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2016年初的56.37点(1994年4月价格为100点)上涨到年底99.51点,涨幅76.5%。今年,钢材市场整体延续了去年强势格局,至8月18日,该价格指数已达113.67点。
钢材市场的“王者归来”,推动原料端煤焦矿价格上涨。但与钢价一路上涨所不同,受市场供需、国内外经济环境等综合影响,今年原料价格波动加剧。以铁矿石为例,上半年铁矿石现货价格经历了“上涨——下跌——上涨”的行情起伏。7月31日,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为74.00美元/吨,较年中最低价上涨15%,较年初价格下跌9%。
市场价格的反复无常、难以预测,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据公开数据,鞍钢集团2016年钢产量达1985万吨,同比增加4.91%。2016年铁矿石采购量约1200万吨,以卡粉和纽曼粉等进口高品矿为主;焦煤、焦炭的采购量分别约1450万吨和70万吨。原料库存可使用约30天。对于原料需求和钢材产量达数千万吨的鞍钢来说,原料和钢材价格波动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
“过去,我们通过传统的计划管理、库存管理和销售管理来管理市场风险,但这些方式并不能真正从源头上保护价格。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保限产的影响下,近几年钢材及原料端的供需情况和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急需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市场风险。”
为此,2015年4月鞍钢集团开始参与期货交易,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他介绍,对鞍钢而言,期货市场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市场化定价。鞍钢利用期货制定和调整钢材价格及销售量,结合钢材现货市场走势和期货远期走势,根据终端需求状况等因素,合理制定钢材下月销售价格,并根据期货盘面及时调整销售量价。二是优化库存管理。企业通过研究期货市场,判断中长期走势,合理控制原料及钢材库存,降低资金成本。三是锁成本、保利润。企业利用期货锁定原料和钢材价格,保障销售利润。
此外,鞍钢还根据现货销售状况和期货走势,调整长材和板材产量,合理配置区域销售资源。“(鞍钢)通过期现结合,把握好两个市场走势,合理布局产、购、销战略。”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