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大商所主办的“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合作签约仪式暨衍生品人才培养座谈会”在大连召开,签约仪式上,大商所和国内9家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旨在创新我国期货市场人才供给模式,让“期货知识”作为“期货课程”真正走进高校教育体系,通过高校教育培养期市专业高端人才,以此来满足期货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期货市场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市场要发展,人才培养是第一位。当今,我国期货市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需求也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市场亟须期现结合、量化风控、研发营销等复合型人才,也亟须投资顾问、基金经理、境外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所以,现阶段将期货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高校合作成为非常重要途径。
人才问题制约期货行业发展
大商所总经理王凤海表示,目前,期货行业面临着行业人才流失率高、从业年限短的难题。同时,初出校门的高校学生入职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需要行业企业进一步培养发展。此外,期货市场较为专业,目前社会认知度比较低,政府机构、现货企业缺乏了解期货的专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
作为从业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国投安信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杰对行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更有切身体会。
高杰介绍到,在公司类型客户中,80%是产业企业客户,其中又有80%的客户为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对期货市场复合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我们对于人才的渴求正如一片荒漠,我的身后是无数个企业殷切希望的眼神。”她说道。当前,新毕业学生到企业之后需要企业较长时间的培养,而在此之前需要利用高校平台,利用高校的师资,高校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把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把企业人才需求时间段提前至大四或者研二的期间内,利用在校时间使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充分沟通交流,完成人才的实践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定向需求。因为现在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交易型人才,还需要风控、交割以及财务处理等多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不是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所以期货市场人才培训需要“产校融”三方紧密结合,这也是真正的人才供给侧改革。
中国期货业协会非会员理事李强对于培养期货行业人才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李强认为,期货行业是一个“小行业、大市场”,期货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为期货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期货市场培养人才。我国成规模现货企业50多万家,与48个商品期货品种相关的企业近30万家,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复合型的期货人才。另外,我国期货公司的人才主要存在结构上的问题,过去期货公司主要以经纪业务为主,对人才的需求与现在的结构不一样。现在期货公司在转型创新,急需10种专业人才,包括期现结合、投资顾问、基金经理、操盘交易、产品设计、境外期货、量化风控、IT以及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和研发性复合型人才。
在行业企业对于期货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行业人才培养却严重跟不上行业发展。
李强表示,期货行业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不但现货企业缺人才,而且金融机构和期货经营机构同样缺人才。当前,期货行业从业人员大概是5万人,但人才结构不均衡,期货人才大部分在期货行业内,其他金融机构和现货企业数量比较少;从分布区域来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以及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期货从业人员大多数从事经纪业务,高端人才比较缺;另外,以原油为标志的期货市场国际化即将开始,但期货行业国际化人才并不多。
|